看过“哈利·波特”电影,为什么还要看原著?

看过“哈利·波特”电影,为什么还要看原著?

当#哈利波特全八部内地重映#的词条冲上微博热搜,两分钟内,我的群聊——不止一个群——消息刷出了99+。除了几个死忠粉聚集的群,那些因为其他兴趣爱好而加入的群也在之后的几天里或多或少谈论到了相关话题。“哈利·波特”是一个有关魔法的故事,让它火遍全球、经久不衰的“魔法”到底是什么?

我想,那些在百无聊赖的时光里总猝不及防跃入脑海的,始终是让人无数次感到欣喜、遗憾、悲伤、感慨万千又念念不忘的故事。就像罗琳在系列电影完结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的全球首映礼上说过的那样:“无论是通过书页还是荧幕,霍格沃茨会一直在这里,欢迎你的归来。”

如果你在社交平台上提问:想入坑“哈利·波特”,应该先看书还是先看电影?绝大多数回答都会告诉你:“先看书,书里有很多细节被电影删掉了。”作为一个从小到大已经读了十几年原著的忠实读者,看到网友这样的回答总是深感欣慰,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好的故事便是书中的黄金屋,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是吗。

纵然原著已经成为如此受欢迎的“顶流作品”,但当每次有老哈迷“苦口婆心”地向新哈迷强推原著时,还是会有一定的概率遇到阻力——“我一直不太爱看书,太长的书我怕看不进去。”每次看到这样的说法,我大抵多少会感叹一句“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曾经的我天没亮就起床去书店门口排队购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是抱着怎样一种既迫切想看到结局,又害怕故事结束得太快的心态,纠结地看完了全书。我会向每一个担心自己看不了长书的同学郑重承诺——永远不要低估这个故事的吸引力,一旦开始阅读,你只会读到废寝忘食,根本停不下来。

原著的魅力究竟在何处?电影里展现的故事和原著中有何不同?为什么看过原著的读者总是会不厌其烦地向他人强烈推荐?为什么看过电影,还有必要再读原著?这次,借着电影重映的契机,我们不妨参照原著和电影,一起找找答案。

(文末有互动🎁,千万别错过~)

1

层层递进的悬疑感

——这真的是儿童文学吗?

众所周知,“哈利·波特”通常会被认定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但原著中悬疑感的营造,确实是儿童文学中少有的。

翻开《魔法石》原著的第一章,你就会被作者营造的层层递进的悬疑感牢牢抓住。一个普通的英国白领普通的一天里,竟然被塞进了如此多让人感到奇怪的事——出门上班,先是遇到一只猫在街角看地图;接着,路上又遇到一群穿着怪异的人;来到办公室,窗外的猫头鹰在大白天出来乱飞。最后,谜底仿佛即将揭晓,却又同时为读者编织着更大的疑问——穿着奇装异服的人口中提到的名叫“哈利”的男孩,会是妻子妹妹的孩子吗?这一切怪异事件的背后到底是巧合还是大事发生的前兆?

而电影则出于时长和节奏的原因不得不将第一章的前半段整体删除,让故事从邓布利多出现在女贞路开始。这是小说在改编为影视作品时不得不做出的牺牲,与其铺垫如此多德思礼夫妇遇到的怪事,不如直接切入主题——让一个穿着打扮明显不同于麻瓜世界的人物突兀地出现在一条麻瓜街道,他的来意自然耐人寻味。

故事发展到第二章,奇异事件仍然层出不穷,从哈利自己的回忆便可以看出,他从小就是一个被怪事围绕的小孩——头发总是一夜之间长出来;被逼着穿不喜欢的毛衣,毛衣就会变成巴掌大;表哥的十一岁生日,他无意间让讨厌的表哥跌进了动物园橱窗里;更别说那些无论你逃到天涯海角都会持续不断收到的信。一切的一切都在向你证明,哈利绝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十一岁男孩,他身上的不同之处到底在哪里?快往下读吧,往下读你就明白了。

2

值得仔细咀嚼的细节描写

——越长大读越有味道

“快十年过去了,女贞路却几乎没有变化。”小时候的我读到这样平淡的描写大约会一扫而过,长大后再读,却有了全然不同的感受。电影里的女贞路起初是实景拍摄的,但后来碍于经费等原因,转到了利文斯顿摄影棚里,剧组在摄影棚内还原了女贞路四号的房屋,同时复制了几栋一模一样的房子,剧组还在视野里用特效制作了大量外观完全相同的房屋,一直延伸到视线边缘,用来凸显小惠金区沉闷、乏味的日常生活。这里倒是十分巧妙地表现了原著的这句描述。想想吧,一个社区快十年过去了,却一点儿都没变样,会是一种怎样的环境呢?

而当这个一成不变的社区忽然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事情变得有趣了起来。“猫一直眺望着的那个街角出现了一个男人,他来得那样突然,悄无声息,简直像是从地里冒出来的。”初看这里时,我们可能不会思考太多,夜深人静时,神秘的人物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剧情即将展开的街道,是非常常见的悬疑情节,但当读完全部七本书再回看这里时,我不自觉地开始思考:邓布利多究竟是如何来到女贞路的——是幻影显形吗?这似乎是一个符合直觉的答案,但仔细想来又不对,幻影显形会发出爆响声,这显然与“悄无声息”的描述不符,那么,会不会是幻影显形到附近无人的地方,再穿上隐形衣步行到女贞路?为了与麦格教授汇合,他脱下了隐形衣,于是达到了这种“悄无声息”出现的效果。当你看完了全部原著,带着魔法世界的世界观再回看这些细节,故事会变得更加有趣,这也就是为什么钟爱原著的读者总是会时不时地拿出原著反复回味。

3

共情能力满分的心理描写

——作者也曾经是小孩

“哈利把信捡了起来,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心里像有一根很粗的橡皮筋嘣的一声弹了起来,嗡嗡直响。”一个从小没有任何朋友、没有图书馆借书证、也没有其他任何亲戚的小孩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这处心理描写的比喻实在是十分精妙,让我不禁感叹罗琳不愧是语言和文学科班出身,对于文字和细节的掌控力总是让我忍不住在心里暗暗鼓掌。

而当哈利终于接受了自己是一个巫师,即将摆脱一直以来糟糕的生活状况,却突然想起自己身无分文时,哈利的心理状态又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哈利摆弄着巫师的钱币,沉思起来。他不知想起了什么,觉得胸中那只快乐的气球被戳破了。”每每读到这里,我的脑子里总会有一声细微的、几乎不可察觉的“噗”声,配合文字在脑海里弥散开来。大多数普通孩子的童年大约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吧,满心欢喜期盼着的事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轻易地落空了,即使成为了经济独立的大人,生活中也难免失落,这一刻,我与小小的哈利深深共情,但幸运的是,哈利还有爸爸妈妈留下的强大后盾,让他至少能够在进入霍格沃茨后衣食无忧。

而当哈利长大后通过厄里斯魔镜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家人后,他感受到的是“一阵强烈的剧痛”——“一半是因为喜悦,一半是因为深切的忧伤”。这样激烈的情绪,即使罗琳将它明明白白地写了出来,读者可能也很难完全共情,毕竟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从小就失去双亲,被亲戚抚养长大,甚至直到十一岁才第一次见到父母和其他亲人的长相。而电影中对这一段的展现,恐怕就有点温情有余,伤心不足了。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一个十一岁左右的小演员准确地表现出这样复杂的情绪,这种汹涌而来的情绪,恐怕就只有翻开原著细细品味了。

4

毒舌与俏皮

——J.K.罗琳的英式幽默

“可怜的马桶从来没有泡过像你脑袋这样叫人倒胃口的东西——它可能会吐呢。”这是哈利的毒舌在原著中的第一次展现,可惜的是这一点在电影中完全没有被体现出来。

除了哈利的毒舌,邓布利多的俏皮也同样在电影中没能很好地展现,在《魔法石》的第一章,他就曾对哈利的伤疤发表“高情商”评论——“伤疤今后可能会有用处。我左边膝盖上就有一个疤,是一幅完整的伦敦地铁图。”看来,出身巫师家庭的邓布利多也像亚瑟·韦斯莱一样,对麻瓜的交通方式挺感兴趣的,这句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安慰”,在原著中第一次将邓布利多的“疯癫”和幽默轻描淡写地表现了出来。

然而最让我感到遗憾的还是电影中没有出现的邓布利多在开学宴会上的“精彩”发言——“笨蛋、哭鼻子、残渣、拧。”比起这句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开学致辞,把伤疤当做伦敦地铁图倒显得合理多了。连哈利听完都忍不住小声问珀西,咱们这位校长是否有些“疯疯癫癫”,而珀西的回答还有点令人玩味——“他可是个天才。”确实,疯子和天才或许只有一线之隔,作为一个百岁老天才,疯一点又何妨呢。

5

消失不见的角色

——电影忽略的珍宝

由于电影的时长等原因,我们很遗憾地看到原著中的很多角色在电影中都从未出现。诚然,许多角色的相关剧情并非主线,也没有起到推动主线剧情发展的作用,电影选择删掉他们似乎也合情合理。但你必须承认,整个故事有了他们,才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提到被电影删掉的人物,最无法忽略的应该就是皮皮鬼了,对电影编剧来说,他确实是一个矛盾的存在——戏份不算特别少,但又确实从没推动过关键剧情的发展。他存在感极高,哈利在霍格沃茨的每个学年都有他的身影,他总是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欺负学生,让人避之不及;却也是反对黑暗势力的先锋,在乌姆里奇执掌霍格沃茨期间,他无疑给乌姆里奇带来了极大的烦恼。可以说,在霍格沃茨恐怕不会有人真心实意地喜欢他(这里大概不包括韦斯莱双胞胎?),但也不会有人会真心实意地想要赶走他(这里当然不包括费尔奇),他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存在。霍格沃茨即使再神奇、再美妙,终究是一所学校,免不了有课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烦恼,有了皮皮鬼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或许能为大家平衡一些现实的烦恼吧。

另一个让我感到删了十分遗憾的角色是费格太太,她在原著的第一部中就出现了,在电影中则一直到第五部才姗姗来迟,终究是没能完整展现她的可敬之处。作为邓布利多安排在德思礼家附近的卧底,费格太太暗中照看了哈利十几年,我们尚不清楚她和邓布利多是如何相识,又出于什么原因愿意默默守护哈利。虽然她并非巫师,即使住在麻瓜社区也不会对生活造成任何困扰,但能十几年如一日地做好一件事,本就不容易。后来她还向哈利坦言,自己是为了不让德思礼夫妇起疑,才故意让哈利不那么喜欢自己的,可见她是多么尽职尽责。

罗琳笔下还有许多像费格太太一样不起眼的小角色,他们没有机会展现高光,甚至有点“工具人”,但他们都是可爱的。

6

隐藏的文豪兼歌手

——低产艺术家分院帽

作为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每个霍格沃茨学生命运的重要角色,分院帽在原著中的分量其实并不算轻。每年的分院仪式上,分院帽都要在全校师生面前高歌一曲,可以说霍格沃茨的分院仪式就是分院帽这个“创作型歌手”一年一度的单曲发表会,分院帽会在一年剩下364个不需要履行公务的日子里,潜心创作它的新单曲。想象一下,它或许还会从现任校长和前校长们的谈话中汲取灵感,不论你是否喜欢、是否听懂了分院帽的嘱托,这都是它一年以来的感悟和创作成果。当然,同样遗憾的是,电影中没有时长去展现分院帽创作型歌手的一面。

哈利一年级时,分院帽的歌并没有太多创意,不过是例行介绍四大学院创始人的特质。第二、第三学年,由于哈利和罗恩两个小朋友的莽撞行为,以及摄魂怪的阻挠,我们读者被迫错过了分院帽连续两年的新单曲发表。到了第四学年,或许罗琳也觉得这样对分院帽不够公平,终于给了分院帽一次发挥的机会,虽然当年的歌曲和第一学年的相差并不大,但也向读者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分院帽是戈德里克·格兰芬多本人的帽子,四位创始人向它注入了自己的思想,于是它才有了思考的能力,开始履行分院的职责。而到了第五学年,情况有了极大的变化,想必分院帽从邓布利多那里得知了不少霍格沃茨面临的境况,于是,它主动承担起了引导学生思想的责任,通过每年只产出一首的宝贵歌曲向全体师生发出警示——必须紧密团结起来抵御外部侵扰。在霍格沃茨这样一所神奇的学校,即使是一顶破旧的帽子也有着非同寻常的大智慧。

7

这场魔法梦,多少岁开始做都不迟

如果要继续细数这些原著里让人惊叹和回味无穷的小细节,恐怕再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众所周知,J.K.罗琳实在太擅长在小说里埋伏笔,第二部书中的伏笔甚至到了第六本书的结尾才回收,而电影几乎是与小说同步创作的,很多细节在前几部电影中没有得到展现,到了后续作品中也就无法前后呼应,只能被大刀阔斧地删除或者改编,这是小说作品在影视化中很难避免的。

如果你想像哈利跌入冥想盆那样,更深入、更细致、更全面地领略魔法世界的魅力,不如就赶紧翻开原著,慢慢品味吧。在每个阳光灿烂的惬意午后,你都可以泡一杯热茶,坐在窗边捧起书,跌入那个为无数人的童年编织了美梦的魔法世界,直到漫天晚霞。

今天,我们又可以走进影院重温这系列经典银幕作品,而我想,真正让我们魂牵梦萦的并非全然是银幕上的某个迷人的人物形象、某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魔法学校的轮廓,而是那个始于某个晦暗、阴沉的星期二的神奇故事……

插图来源: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

“哈利·波特”全彩绘本

封面图来源: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电影剧照

互动福利🎁

10月11日起,八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陆续重回大荧幕。

如果你已经是个“老”哈迷,不妨再去影院重温下少时的魔法梦想;如果你还没有看过“哈利·波特”,这就是你不能再错过的好机会!当然,看过电影之后,也不要忘记回归原著,让文字为你展开更加丰富的魔法世界。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原著中,还有哪些电影未能展现的细节?欢迎在评论区进行分享,点赞最高的朋友将获得《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全彩绘本一本~

相关推荐

小鸟英语怎么说

小鸟英语怎么说

365bet平台开户 07-05
阅读更多
为什么 CRT 画质这么好也被淘汰,液晶反而发展的很好?

为什么 CRT 画质这么好也被淘汰,液晶反而发展的很好?

日博365网 07-02
阅读更多
迪卡侬泳装(41张):泳池的女士单件款

迪卡侬泳装(41张):泳池的女士单件款

日博365网 08-06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