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正统史:古代皇帝要如何证明,只有自己能当皇帝?

历代王朝正统史:古代皇帝要如何证明,只有自己能当皇帝?

三皇五帝

如果启的事迹仅仅为夺取天下,那启也不过是胜利的伯益罢了,他终究还要依据禅让制,通过部落联盟议事会传位于他人。然而,启最终确定了“家天下”的传统,日后整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位都将在启的后人间世代相袭——从此之后,部落联盟成为了国家,而正统就是启的血统。从这个角度来看,启之于夏朝,正如同天照大神之于古代日本一样名正言顺。

然而夏朝传至桀手中,国势变得动荡不安。桀是有名的暴君,而且常以大阳自居,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以至于喊出了“时日曷丧,予及如偕亡”的口号。在这一背景下,名为汤的诸侯终于举起义旗,号召天下诸侯合力灭亡了夏,建立了商。只是“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商朝传至纣王手中,历史再次上演,此时扮演汤这一角色的成了周武王姬发,《封神演义》中所书写的奇幻故事,正演自于这一段历史。

成汤伐桀、武王伐纣,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故事。然而对于汤和姬发来说,他们面对的最大难题其实不是起兵,而是起兵的资格。面对着立国400余年的夏朝,面对着正统在身的桀,汤凭什么起兵,并让其它诸侯相信他可以继承桀的正统?

姜子牙与封神榜

汤不可能取得启的血统,于是在起兵前汤书写了《汤誓》,以“有夏多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为由,否定桀了的正统。桀是启的后人没错,但启之上还有一个“上帝”,桀的所作所为已经触怒了天神,于是汤不得不取代桀这个有罪之人。汤的理论显得得到了各诸侯的认可,否则商朝不可能建立;但汤想不到的是,数百年后姬发用同样的理由灭亡了商朝。

后世史学家把夏商周之间的更迭称为“汤武革命”,理由正在于此。这其中,启与汤分别开创了两个正统的来源:启将正统定义为血统,而汤将正统定义为神的旨意,后者又被姬发所继承,成为古代中国正统理论最初的模型。

汤武革命

秦朝至唐朝:“五德终始说”的兴起与消亡

商周两朝的正统,实质上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周朝后期,天子实力削弱,天下事实上处于分裂状态,直到秦始皇再次统一九州。秦始皇的统一,与夏商周不同:秦始皇在朝廷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因此秦朝对天下的统治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而非夏商周时期名义上的掌握。秦始皇认为他“功过三皇五帝”并自称皇帝,以功业论,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但是,秦始皇并没有延续商周两朝的正统理论,而是通过东周时期渐渐出现了“五德终始说”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所谓“五德终始说”,是不同王朝对应不同的德,朝代更迭的根源是五德的相生相克。夏商周依次为木金火三德,所以先后更迭;而秦朝为水德,所以能代周自立。

为什么一统天下的秦始皇要借助于“五德终始说”呢?理由也很简单:秦始皇求长生不得,帝国终究要传给他的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如果后继者无力,其他人是不是也可以学他一统天下?只有将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证明为独一无二的宿命,秦朝的正统才更有说服力。

“五德终始说”

秦朝虽然取代了周朝,但其江山事实上是从六个诸侯国中夺取了。以“五德终始说”为底本,六国各有所属的德,而秦国水德,于是秦代周便有了正统上的唯一性。秦始皇用“五德终始说”来解释王朝更迭可以说是失败了,因为秦朝二世而亡,天下很快易主;但也可以说他胜利了,因为后继十余个朝代都延续了秦始皇的传统,用“五德终始说”来论证自己的正统,于是秦朝之后的千余年间,不同王朝的正统就成了五行相生相克的游戏。

这个游戏的第一个继承者,是汉朝——而汉朝,也是历史上“五德终始说”第二糟糕的使用者。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认为秦国起源于西方,西方属金,火克金,所以自己应当是火德,所缔造了“斩白蛇”的传说。但秦朝的“官方”德运毕竟是水德,于是又有学者认为汉朝当为土德。同时,秦朝国祚过短,之前的六国纷争、之后的楚汉争霸让很多时人否定了秦朝的统一之功,认为汉朝才是真正的水德……整个汉朝,对于德运的争论来来回回,最终西汉灭亡,东汉建立,汉朝才最终确定了火德。

刘邦斩白蛇

汉朝为火德,于是取而代之的曹魏认为自己并非“革命”而是“禅让而来,取火生土,于是自认为土德;孙吴认为汉朝已灭,又不承认曹魏的正统,也自认为土德。而蜀汉自认为还是汉朝的延续,所以还是火德。最后统一三国的是晋朝,因晋禅让于曹魏,土生金,所以晋朝为金德。

晋朝之后,中国陷入南北朝的分裂时期。南朝源于晋朝,自然依次延续了晋朝的正统,在“五德终始说”的“多米诺骨牌”继续向前翻;北朝则是五胡“蛮夷”,不入正统之眼。可是尴尬的一幕上演了:最终是北朝统一了南朝,隋文帝杨坚在面对自己的正统时,发现自己被“五德终始说”绕到坑里了……

原来,“五德终始说”有一个逻辑起点:德运是不可中断的,后一朝代的正统一定要建立在前一个朝代的正统上,再取五行相生相克之理——革命就是相克,禅让就是相生。但是,隋朝之前最近的统一王朝是西晋,西晋的正统归于南朝,而隋朝的来源却是北朝……幸好,隋朝二世而亡,不然隋朝很可能会超越汉朝成为“五德终始说”第二糟糕的使用者……

隋文帝表示很受伤

唐宋元明清:君子大居正,王者大一统

那“五德终始说”第一糟糕的使用者是谁呢?别着急,唐朝来了。隋朝二世而亡,唐朝可是个国祚绵长的朝代,于是隋文帝来不及想的“糊涂账”,就交给了唐朝。面对“五德终始说”,唐朝的困境与隋朝一样,因为唐朝取代隋朝建立,隋朝的正统没有来源就意味着唐朝的正统没有来源。为了解君忧,整个唐朝的文人就自发动员起来,参与到了为唐朝“找正统、定德运”的理论战争中。

认为正统在北朝的,主要提出了以下三个“正统路线”:

1、西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

2、西晋——东晋——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

3、晋——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

1、西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

2、西晋——东晋——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

3、晋——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

主张正统在南朝的,同样提出了以下两个“正统路线”

1、西晋——东晋——宋——齐——梁——北周——隋——唐

2、西晋——东晋——宋——齐——梁——唐

1、西晋——东晋——宋——齐——梁——北周——隋——唐

2、西晋——东晋——宋——齐——梁——唐

南北朝

相比之下,还有人比较有“大胆”,认为分裂时期和国祚太短的时代都不配有德运,于是秦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就这么从“五德终始说”中被抹去,中国历史的“五德终始说”自周朝开始,之后便是汉朝和唐朝。这个理论的提出者之一,就是名列“初唐四杰”的王勃……在众多学说中,唐朝有称土德者,有称金德者,有称火德者,“五德终始说”最糟糕使用者可谓实至名归。

唐朝在德运的确定上没有成功,却成功引发了后人对“五德终始说”的质疑。这里的功劳,有王勃的一份。秦朝之后直到唐朝之前,没有人敢质疑代表正统的“五德终始说”会断,而王勃提出分裂时期和国祚太短的朝代不配有德运,这就开创了“五德终始说”可以中断的事实。这一思想在宋朝发挥到了新的高度。

王勃:别以为我只会写《滕王阁序》

司马光认为“正闰之际,非所敢知,但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周、秦、汉、晋、隋、唐,皆尝混一九州,传祚于后”,刘恕认为“魏晋南北五代之际,以势力相敌,遂分裂天下,其名分位号异乎周之于吴楚,安得强拔一国谓之正统,余皆为僭伪乎?”欧阳修同样提出“不能合天下于一,则可谓之正统乎?”

这些话明面上是指如果没有一统天下的功业,就不能称正统;实际上却是否认“五德终始说”。宋朝的理学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司马光等人不认可以五行匹配正统,认为正是“君子大居正”、统是“王者大一统”,正统源于德行与功业而非“五德终始说”,秦始皇确定的正统理论,终于在宋朝被质疑了。

宋亡于元,而元朝对于中原文化中的“五德终始说”更不在意,有汉臣上书言五行德运之事,甚至遭受了笞刑。明朝兴起后,朱元璋在虽以火德自居,但他本人其实并不十分在意“五德终始说”,反而认为明朝的正统在于其“东征西讨,削除渠魁”的功业。而至清朝,乾隆更认为“五德终始说”是“陋说”,认为清朝的正统源于其“为明复仇讨贼”的义战以及一统天下的赫赫武功——历朝历代的德运之争,在这位十全老人眼中,真是不值一提了。

乾隆:清朝得国最正

结语

古代中国的正统理论,由此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启之前,正统源于部落首领的推选;第二阶段是夏朝,正统源于启的血统;第三阶段是秦朝至唐朝,正统源于“五德终始说”;第四阶段源于宋朝至清朝,正统来源于德行与功业。当然,历代的皇帝们不会意识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饥荒:联机版全角色介绍及优缺点 新手玩哪个角色

饥荒:联机版全角色介绍及优缺点 新手玩哪个角色

日博365网 07-17
阅读更多
光影魔术手怎么查坏点,光影魔术手怎么检测相机坏点

光影魔术手怎么查坏点,光影魔术手怎么检测相机坏点

有人被365黑过钱吗 07-26
阅读更多
无限战车网易版

无限战车网易版

有人被365黑过钱吗 07-31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