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贰贰/《苦昼短》李贺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这是一首议论性很强的歌行体诗。全诗分为三部分组成。诗的前十句是第一部分,慨叹时光流逝。其中前六句开门见山,感叹时光流逝,点明“苦昼短”之意。“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一、二句是说,飞逝的日光,请您喝下这杯酒。时间是无形的,也是无情的。但我们的诗人却把它人格化了,不仅有形,而且有情。“飞光飞光”,叫得何等情切!呼为“飞光”,照应题目“昼短”二字,以见时光流逝之快,也表现了诗人对“昼短”的感叹。“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这四句是说,我不知道苍天有多高,大地有多厚。只看到寒暑更迭日月运行,消磨着人的年寿。这里诗人把高天厚地等等情事统统置之不论,只是拈出他感受最深的人寿短促的一点来谈。“唯见”时光,虽然转身即逝,却是真实的。因为月寒日暖的温度变化,使诗人时时感受到光阴的流逝,感到光阴的珍贵。时光呵,你停下来喝一杯酒吧,这就是诗人要向时光劝酒的原因。诗人酬君报国的壮志不能实现,深深感到年华流逝是在消耗人的生命。一个“煎”字,表现出对生命的可贵和虚度光阴的痛苦。前六句写得语奇意奇,势如万仞突起。“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这四句是说,吃熊掌就胖,吃蛙腿就瘦。神君可在何处,太一哪里真有?后四句感叹生命短促,是说人的胖瘦,寿命的长短,同饮食的好坏有关;无论贫者富者,都要靠食物维持生存;有生必有死,世上根本没有神君,太一之类保佑人长生不老的神仙。中间十句是第二部分,写如何解除“昼短”的痛苦。“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这两句是说,天的东方生有神树,下面有神龙衔烛而照巡游。“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这四句是说,我要斩断神龙的足,咀嚼神龙的肉,使它白天不能巡回,夜晚不能潜伏。“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这两句是说,又何必要服用黄金,吞食白玉呢?既然没有神仙可以保佑长生,要想延长寿命,就只有靠自己的努力。若木、烛龙本是两个互不相干的神话传说,诗人加以改造,赋予新意,说在天的东面有一株大树名叫若木,它的下面有一条衔烛而照的神龙,能把幽冥无日之国照亮。诗人做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把烛龙杀而食之,使昼夜不能更替,自然就可以为人们解除生死之忧了,又何必要“服黄金,吞白玉”呢?诗的最后四句是第三部分。“谁是任公子,云中骑碧驴?”这两句是说,有谁见过任公子,升入云天骑着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末两句是说,刘彻的茂陵埋葬着残余的枯骨,嬴政的棺车白费了掩盖臭味的鲍鱼。服金吞玉也是枉然,世上不存在什么长生不死的神仙,哪里有什么白日飞升,成仙得道的事情呢?传说中骑白驴升天的任公子无可考知,即使是秦皇汉武这样的一代雄主,他们求仙长生的梦想也全都落了空,遭到了历史的嘲笑。据记载,汉武帝好神仙之道,曾经祈祷于名山大川以求神仙,调甘露,饮玉屑,奉祠神君太一以求长生,等等。《汉武帝内传》说:刘彻(汉武帝)死后,梓棺响动,香雾缭绕,得到尸骨飞化的结果。李贺却说“刘彻茂陵多滞骨”,墓中遗留下来的,只是他的一堆浊骨凡胎,对神仙升化之说给予彻底的否定。“多滞骨”三字,讽刺是很深刻的。秦始皇求神仙,求长生的荒唐行为也有很多。他曾派方士入海求仙,也曾使人寻不死之药,还曾隐蔽行踪,以求一遇仙人······但也只能枉费心机。死后耗费大量的鲍鱼,还是难以掩饰尸体的腐臭。这个“费”字用得犀利如刀,表现了诗人对求仙行为的嘲笑和蔑视,把它们愚妄无知的行为,鞭挞得入骨三分,感情色彩很强烈。李贺否定神仙长生之说,并不单纯是对人生问题进行空泛的探讨,他更具有深刻意义的现实针砭。当时,唐宪宗李纯“好神仙,求方士”(《通鉴》),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之药,竟然到了委任方士为台州刺史的荒唐程度。皇帝如此,上行下效,求仙服药,追求长生,成了一时的风气。李贺以如此鲜明的态度大唱反调,表现出诗人的正义感和勇气。佚名
赏析叁叁/诗名《苦昼短》,“苦昼短”:苦白天太短。事实这里的昼应该是指人生,相对于长眠的夜。李贺在生命的问题上总是思考很多,来看原诗:“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赏析 李贺说,飞逝的日光啊,飞逝的日光,劝你停下来喝杯酒吧。真的是非常有创意,李贺确实有很多奇思妙想。无怪乎,毛泽东喜欢李贺的诗,年轻的时候就立志做个奇男子,所以给自己起了一个"毛奇"的名字。是啊,不都说世界的未来往往隐藏在某个裂缝之中,并非众人平常观念所能遇见。而事实几乎所有成功的起始都是一种出奇制胜的创新。李贺的诗能够被称道,也是有他的独创之处,不同于旁人的思维角度。他写了不少阴阳之间的交流对话,这会儿,他在与日光对话了,他劝日光停下脚步来喝杯酒,这样的开篇句就非常的让人赏心悦目,眼前一亮。“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赏析 李贺说,我不识青天有多高,黄土地有多厚。呵呵,李贺恐怕也是为自己第一句的奇思妙想所得意,然后才来做下解释,说自己不知天高地厚,那么为什么会想出要和日光喝杯酒呢?“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赏析 李贺说,我只是因为看见月亮的寒冷,日头的烘暖,来煎熬着我们平常人的寿命。李贺解释自己是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初衷还是因为对人寿命的担忧,由此提出了自己的论题。“煎人寿”,让人在寿命的问题上煎熬。这样的用词,我想后代很多诗人都做不到。因为有太多的人写诗,只是为了别人的认可,而非自身思想情感,意愿与思考的表达。“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字词典故 “神君”:就是神仙。“太一”:(即道家所称的“道”,庄子说老子关尹学派的学派思想是“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淡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赏析 李贺说,芸芸众生都不过是一些吃货,吃熊肉的就比较肥胖,吃青蛙的就比较瘦小,没有什么特别高级的生物,哪里有什么神仙?道家的道又在哪里?“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字词典故 “若木”:神话中的树名。(在南海,黑水和清水之间,有种树名叫“若木”,“若水”就从那里发源。)“烛龙”:神话中的“钟山之龙”。(据说它衔着烛火,睁开眼就为白昼,闭上眼则为夜晚,吸气为冬天,呼气为夏天。)“嚼jiao2”:咬,用牙齿磨碎食物。赏析 李贺说,据说天的东边有一棵“若木”树,树下放置着一条嘴里衔着烛火的龙。如果真有,我将去斩断它的龙足,嚼食它的龙肉。(简直是对它恨之入骨,呵呵)使得我们这个世间,早晨不得回去,夜晚不会在这里潜伏。那么自然而然地,老了的人呢,就不会死。年少的人呢,就不会为青春易逝而哭泣。李贺豪情万丈,为天下苍生着想。可现实呢?“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字词典故 “何为”:为什么,何故?“服黄金,吞白玉”:【《抱朴子·内篇·仙药》:“《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 “任公子”:典故【《庄子集释》里的故事,说任国的公子做了个大鱼钩系上粗大的黑绳,用五十头牛做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把钓竿投向东海,每天都这样钓鱼,整整一年一条鱼也没钓到。终于有一天大鱼食吞鱼饵,牵着巨大的钓钩,急速沉没海底,又迅急地扬起脊背腾身而起,掀起如山的白浪,海水剧烈震荡,吼声犹如鬼神,震惊千里之外。任公子钓得这样一条大鱼,将它剖开制成鱼干,从浙江以东,到苍梧以北,没有谁不饱饱地吃上这条鱼的。这以后那些浅薄之人和喜好品评议论之士,都大为吃惊奔走相告。他们举着钓竿丝绳,奔跑在山沟小渠旁,守候小鱼上钩,如此想得到大鱼那是很难的。修饰浅薄的言辞以求得高高的美名,对于达到通晓大道的境界来说距离也就很远很远了,因此说不曾了解过任公子有所大成的志趣,恐怕也不可以说是善于治理天下,而且其间的差距也是很远很远了。】 “碧驴”:这个碧驴无从考证。唐朝有个“皇甫松”和李贺同时期,不过应该比李贺要小个十几二十岁。他应该是看过李贺的诗,在他写的《大隐赋》里,有这样几句“赤城玄圃,任公子之所居。荒垣朽竹,丁令威之故墟。安用翩翩为白鹤,何必悠悠骑碧驴已焉哉!吾将居常待终而已矣,又何神仙之学乎?”这里头提到的“丁令威”也是一个成仙的人,成仙后化为仙鹤。我们从“皇甫松”的《大隐赋》中可以看到不少李贺诗句中字词的踪迹,可以判断,这个皇甫松是看过李贺的诗的,包括他后面写的“有酒刘伶,无妻犊牧。”很符合李贺的情形,也在李贺的《将进酒》“酒不到刘伶坟上土!”有出现。在“皇甫松”的这几句里,似乎也并没有说这“任公子”是骑碧驴的。而且我们知道,李贺一方面就喜欢造词,另一方面他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显然是在喝酒。李贺从小喜欢骑着驴出去野游找灵感,所以这个碧驴的驴,恐怕是李贺自己的驴,优哉游哉的驴,至于“碧”可能是指碧空,驴到了天上,也就成了碧驴了。赏析 李贺说,为什么要去服下黄金,吞食白玉呢?这样做不就像那些效仿任公子钓鱼的人吗?谁又真的能像任公子那么大气,难道我也能骑着碧驴在云中遨游?李贺是说这些靠服金吞玉的人,其实是小家子做法。或许人要像任公子那样的大气魄,大想法。自己难道也能骑着驴上天去?可是大气魄做法的人就成功了吗?接下来,他又推出两个大制作大气魄的大人物:“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字词典故 “刘彻”:汉武帝刘彻。“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在茂陵。“滞骨”:残遗的白骨。【《汉武帝内传》:“王母云:刘彻好道,然神慢形秽,骨无津液,恐非仙才也。”】“嬴政”:秦始皇嬴政。“梓zi3棺”:梓木棺材。(《礼记 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si4革棺被之,其厚三寸,杝yi2棺一,梓棺二,四者皆周。”)“费鲍鱼”:【《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李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wen1凉车中,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赏析 李贺说,没有用的,看看那些想成仙,想长生不老的帝王吧,汉武帝刘彻在茂陵里,不过是多滞留了一些白骨罢了。秦始皇嬴政躺在梓棺里发臭,还耗费了很多鲍鱼来掩盖。李贺的这首诗,就像一篇议论文,开篇很精彩:“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中间很豪侠:“吾将斩龙足,嚼龙肉”。结尾很悲凉。这似乎也很符合李贺的性格,不管前面怎么豪情,最后还是回到悲凉的样子。李白善写天写仙,杜甫善写民间写政治,杜牧善写历史善写人,李商隐善于写情感,而李贺,善于写阴阳交流,事实他们也都是有自己的独特经历,阅历,乃至独特的思考角度。李贺似乎是其中最悲观的一个。不过这确实是一首非常好的诗。佚名
赏析肆肆/对于这个只活了27岁,却让人惦记千年的诗人,我还是没有很好的说出他的大概。以前对他总是望而却步,发现是我错了,其实沉下心来读他,发现他是不晦涩的,写的大多数诗,还是好懂的。这错觉,其实都是那《雁门太守行》闹的。“黑云压城城欲摧”虽不错,那诗虽然名气也大,但感觉真不是李贺诗里最好的,它之所以牛气,感觉主要是因为一代文宗韩愈加持。韩愈这一加持不要紧,却让我一直想当然的认为,李贺的诗,都是那样一种类型的呢。直到为写上两篇文字,我仔细的阅读“大漠沙如雪”,“男儿何不带吴钩”等句子,我才开始对李贺有一种新的认识了,感觉这才是生动的,灵气逼人的李贺呢!当我又读到《苦昼短》,竟然有点相见恨晚之感。心里突然豁然开朗起来,原来李贺不是名不符实的,他是真牛气的,也明白了他为什么能与李白屈原齐名!他的诗的瑰丽奇特,想象力的天马行空,词章的华美,立意的宏达,还真是古今难得的!还拿《苦昼短》来说,“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突然读到这样的一个句子,你会不会心有所动?这才是把天高地厚,时光催人老,写到了极致的句子呢?我们来看全诗。苦昼短 李贺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为了大家能充分的了解这首诗,我这里也简单的说一下它的意思。飞逝的时光,飞逝的时光啊!来来来,我劝你喝一杯酒。我从没有看到什么天玄地黄,地老天荒,我看到的,只有那日出日落月缺月圆,它们一点点的熬煎着我们的人寿。吃了好的会变胖,吃了不好的会变瘦,这是人之常情,哪里有什么掌管人寿命的神君和天帝呢?都说是神树若木能召回太阳落西山,而太阳就是靠神龙游走让昼夜更替。那么我就把那神龙之足砍了,然后大口大口咀嚼龙肉,使白天不能巡回,夜晚不能潜伏,也自然使老人不会死去,小的也不再害怕有黑夜而啼哭。那些追求长生不老的人,何必去服用什么黄金白玉啊?谁真正的见到那骑驴升天之人任公子?秦皇汉武当年的长生不老的苦苦追求,也不过给大家留下了个多滞骨和费鲍鱼的笑话罢了。整首诗读下来,一气呵成,所有李贺诗的特征都在里面,但是我们看到是一个心智非常成熟的李贺!真不像二十几岁年轻人的句子。这又是一首李贺感叹生命之短,时光易逝的诗,但这里面充满了看待生命的理智,也告诉世人,哪里会有什么长生不老?这点是很难得的,李贺的时代,当时的皇帝是非常的信奉黄老之术的,造成当时的社会名流们对求仙问道都是趋之若鹜。那时候他才是二十多岁的人啊,怎么会把生命看得这样清楚呢?若说在《南园-其五》里,他还因自己是个书生,所以不免有“若个书生万户侯”的无奈和感叹,那么在《苦昼短》里,他已经迈过那道坎了,他的心境已经是“人生不满百,何有千岁忧”了!人生不满百,何有千岁忧。但得春光好,江水自东流。——秦采青 《剑侠情缘三》所以说,这一点很重要,能理智从容的看待时光飞逝,他也就无所畏惧了!李贺,也正因为这理智这从容,迅速和和准确的抓住了他的人生本质,把那格外的短暂,活成了绚烂璀璨!佚名
赏析伍伍/盛唐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黯然失色,走向了那座为自己准备已久的坟墓。这以后每每回首华夏封建社会的发展,总会觉得盛唐的离去,也带走了华夏文明至关重要的某样东西。就像是一个人的心气儿突然没了,曾经的年少轻狂,曾经的星辰大海突然被冷冷的现实浇醒,明白自己也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员,受着永恒的规律的制约。盛唐之后,华夏文明历经唐宋元明清,慢慢走向成熟,那曾经的少年心气,渐渐沦落在历史长河的沙尘中,一去不返……【临其诗境】为什么会想到这些?最近接触了许多中晚唐诗人的作品,著名如元白韩孟,大历十才子中的司空曙,以及晚唐的余晖杜牧和李商隐。这些人的唐诗依然是美的,有意境,也有排篇布局上的讲究,也在后世流传下来不少的千古名篇。尤其是白居易与李商隐,两人分别代表着唐诗现实与浪漫向前走着,后者甚至部分达到了杜甫浑融的境界。但是读他们的诗,再去读王维孟浩然,读岑参高适,读王昌龄王之涣,读李白杜甫。你会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经过了安史之乱的天翻地覆,诗坛上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盛唐诗人身上有着来自时代的底气。可后来,这份底气没了。政治不再清明,皇权被宦官把持,文人的心也就渐渐“死了”。元和年间,当时在位的皇帝唐宪宗“好神仙,求方士”,甚至荒唐到了让“方士”做台州刺史的地步。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之”,这样的皇帝自然也在皇宫之内带起了一股求仙问药之风。皇宫里乱成这样,有一个人看不下去了。谁呢?李贺。李贺从诗歌的角度讲,作品并不是很多,脍炙人口的也只有那么几首,但后人称他为“诗鬼”,将他与李太白的仙才并称。为什么?因为他的诗歌风格特立独行,奇诡的想象,夸张的场景,跳跃的视角,独特的意向群,这些都是别人模仿不了的。诗鬼李贺看到朝堂之上公然求神拜佛的景象,气不打一处来,写下了这一首《苦昼短》。【经典原文】苦昼短李贺 〔唐代〕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条分缕析】读完这首诗,大家应该就能明白何谓独特的文风了,乍看起来与李太白的潇洒不羁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过细看之下,虽然同样是波谲云诡的想象,李白为我们呈现的是仙家气象,而李贺则为我们奉上一曲地狱狂歌。流逝的光阴啊,先请满饮此杯,听我细细陈说。我一介寒士,不知青天之高,黄地之厚,只看到这红尘之中光阴如梭,岁月消磨。旭日初升,晒得人焦头烂额;月华流响,又让人不得不加厚衣裳。日月相替而来,就这样一天天磨损着人的寿命。吃熊掌就会变胖,吃青蛙则会消瘦。所谓的神君到底栖身何处,传说中的太一又是否真的存在于人间?天的东边有若木,下面有神龙衔烛,掌管着世间的黑白风雷变幻。(这一处需要解释一下,传说中的若木与扶桑相对而生,历史上是这样记载的“若木在昆仑西极,其华照下地”,这里李贺应该只是用来代指神木。)如果上面的传说都是真的,那我就要斩下这条龙的足,畅快大嚼神龙之肉,让他白天不能再世间巡回,晚上也不能安心潜伏。这样一来,世间自然老者不会死,年纪轻的人也不会为此而哭。皇宫之内“服黄金、吞白玉”的行为自然会停止。试问,古往今来求仙问药的人有几个真正长生?谁又比得上任公子,白日里骑驴飞升。汉武帝埋骨的茂陵,尸骨正在慢慢腐烂;秦始皇病逝途中,为遮掩他的尸臭,可废掉了不少鲍鱼呢!这首诗的内容除去用典和神话的部分都算得上浅显,只是意象与意象之间联系模糊,跳跃太大,这也正是李贺的特色之一。对于诗歌的解读也正应了那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佚名